历史上姓杨的名人有哪些,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

抖帅宫 958 2023-09-20

历史上姓杨的名人有哪些,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第1张-观点-玄机派

来源头条作者:小野讲天下

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的中国,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文明礼教制度可言,后由赵匡胤一举平定,建立宋,重塑的是礼教文明,制度伦理,中国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宋朝,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鼎盛时代,美学文化,工艺技术,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都是站在世界巅峰的,领先世界几千年。

北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由,最富足的时代了。

但如北宋兴盛的词曲文风一样,飘逸纤细,北宋如此富庶却又如此羸弱。

国家经济如此发达,军事能力却跟不上步伐,导致北宋变成了一只富有却待宰的羔羊。

北宋人民生活自由,出现了很多话本演义小说,流传后世的杨家将的故事,如今也经常改编成影视作品。

在常见的影视作品中,杨家将的形象一直都是骁勇善战,甚至连杨门女将都巾帼不让须眉。

如男儿一样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并且这个优秀的将族传承了七代,每一代都善战勇猛。

但后期北宋被破国的时候,为什么这群被演义传说描述得那么忠勇爱国的杨家将,却没有出来拯救北宋呢?到底是记载有误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历史上的杨家将

其实演义故事就只是演义故事,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并没有像故事里写的那样,甚至没有传承到七代,历史记载有名有姓的只有三代人,并且一代不如一代。

演义小说里的杨家将,英明神武,战而不败,但根据历史记载,真实的历史要从杨家将的首代将领杨业说起,杨业的出现,是杨家将出现在历史和被世人传颂的主要原因。

杨业因北汉破国归宋后,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自己的边疆守卫着这一方国土,杨业就是后来演义故事中杨令公的原型。

他本叫杨崇贵,是北汉的一个将军,因个人能力突出,带兵神勇,战斗力强。

深得北汉皇帝的信任和喜爱,甚至赐国姓“刘”,名继业,而后北汉被宋收服,北汉破国。

北宋皇帝赵光义听着刘姓刺耳,就命其恢复原姓杨,名业。

杨业为北宋效力后,也没有私心,说白了他不是玩弄权术的谋臣,作为带兵打仗的铁血男儿来说,他只想保护百姓。

百姓依然还是他一直守护的那些百姓,至于哪个国家当权,对于他来说,并无二致。

辽军在当时战斗力惊人,是存在于北宋周边最不安定、最危险的因,北宋一直在遭受辽国的侵扰,苦于草原骑兵的勇猛,宋人也毫无办法。

但那时的杨家将确实如故事中一般,抵抗了契丹人,保卫了大宋边境,在杨业的带领下,雁门关之战宋军大获全胜。

杨业仅仅只率领了几千骑兵,绕到后路偷袭,就溃击了辽军十万大军,从那以后,杨业一战成名,百姓还封其“杨无敌”,杨家将的声望与日俱增。

雁门关一战成名,杨家将从此声名大噪,但人怕出名猪怕壮。

杨业一个北汉遗民,还是一个武将,深受百姓爱戴,又受天子赞誉,朝中文官自是不悦,于是不停上书诬陷杨业。

说他此时手握重权,又人人称颂,恐怕有篡权之险,众所周知,宋朝就是靠宋太祖赵匡胤兵变建立,所以赵太祖建国后选择“自废武功”,大肆培养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防止自己的子孙后代遭到历史的重演,所以篡权,谋反这类的禁词,是宋代天子都很忌讳的词汇。

但杨业被赤裸裸地弹劾,文官们想着肯定能重伤其羽翼,结果没想到,宋太宗赵光义虽然理事不行,但还是明事理之人。

他深知现在的宋朝根基不稳,离不开边境的安定,离不开杨业的杨家将,其次,他也明白守边疆之将领自古都易被妒忌。

所以他压下了所有弹劾杨业的折子,还给杨业加官进爵,一代英雄遭人记恨,埋下了杨家将衰落的源头祸根。

北宋雍熙三年,由杨业领头的北伐战争开始了,说起来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将杨业的死都归罪于潘仁美,其实历史并非如此。

潘仁美的原型是杨业的部下,名叫潘美,但是他与杨业是出生入死的同僚,并非谋害杨业的主要责任人。

此事要从杨业北伐遭遇大败说起,杨业领军北伐,他的西路军前锋连战告捷,收复了四州之地,但是东路军却遭遇大败。

杨业凭多年经验判断,眼下形势十分不利,不应再追击,上奏赵光义,赵光义也许了,命令杨、潘二人,护送四州百姓,一路班师回朝,再另做打算。

结果辽国此时非常愤怒,他们率领了十余万大军想做困兽之斗,这时军队面临两难抉择。

杨业认为穷寇莫追,失了理智的辽军我们应该先避开,守住四州为上策,最后再由雁门天险去伏击辽军,打他一个出其不意。

但当时的监军王侁因平时的妒忌,觉得凭什么都听杨业的?就赌气似的和杨业对着干,杨业说伏击,他说那有失我大宋风骨,要我军正面迎战。

杨业还欲和其理论,便被王侁欲加之罪加身,说其一副说一不二的天子做派,连朝廷派来的监军都不放在眼里。

杨业忠心耿耿,哪受得了这般污蔑,只能放弃和他争执,按他说的,正面抗敌。

但杨业制定了一个抗敌方针,先他带着前路冲散敌人的队形,此时肯定会被围困,后军再攻击敌人的后侧,形成一个夹击之态,潘美作为后路领帅,指导作战。

杨业出兵后,果然遇到了敌人强大猛烈的攻击,被围困无法突击。

可原定的此时应由潘美带领援兵夹击,却一个人影也没有,此时的杨业心里已了然,奋力抗敌,最终儿子延玉战死沙场,杨业被俘虏。

辽国本就是游牧民族,他们自古欣赏铁血真男儿,杨业与他们缠斗多年,虽为敌,却也敬重他,于是俘虏了他希望他投降辽国,为辽效力。

可杨业的铮铮铁骨,爱国忠心使他无法背弃自己的信念,即便他知道那个国家害他,妒他,杀他,可他依旧选择了为国舍命,后绝食三日而亡。

杨家将只延续了三代

杨家将的第二代领军人物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北伐战争中他也在战场,奋勇杀敌的热血是流淌在他们胸腔里的。

他北伐时毫不示弱,手臂被敌军的箭射穿也没有放弃,拖着一只鲜血淋漓的手,单手抗敌。

因父亲杨业战死,朝廷为补偿和嘉奖杨家将抗敌有功,厚赏杨延昭,希望其继承杨业遗志,继续为国效力。

也许是父亲和弟弟被奸人所害让这个男人心中已经寒透了心,他一生都刻意和朝廷隔离开来,安静地在边疆守了一辈子。

可能他也愿意就在边疆守着,毕竟,他的父亲和弟弟永远留在了这里。

杨延昭五十七岁时,死在了边疆,和自己的父亲,兄弟,还有无数因保卫国家战死在这片土地的杨家将人们,一同长眠于这片世代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土地。

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长大,因讨贼有功,皇帝信任他让他当了自己的侍从官,这是杨家人第一次离开边疆踏入朝廷。

范仲淹对这个名将之后非常欣赏,常常提拔,杨文广多次升迁,此时的辽国和宋国关系又紧张了起来。

和平到来还没有多久,就又开始蠢蠢欲动骚扰边境,甚至提出要宋朝割让土地。

杨文广和辽军有不共戴天之仇,虽不在边疆了却也心系于此,多次上书进言。

凭借世代与辽打交道的经验,提出很多抗辽的建设性意见,可朝廷都并无采纳,还未得到回复,杨文广就因病含恨而终了。

就此,杨家将的赤胆忠心只留下一些传说,和百姓口中的声声夸赞,杨家将从此没落,从此再无才人,历史再无相关后人记载。

到底何原因没落?

杨家将的故事看完整个一个唏嘘,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北宋灭国时,杨家将不出现了。

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的制度,让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却内里脆弱,没有完整的军事系统的国家,根本就不堪一击。

北宋之初还能靠上供来换取暂时的安慰,但随着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国库也空虚吃紧,经济发展开始减弱,此时一阵风来,都能吹倒这个如宋风文人般羸弱的国家。

宋朝的指挥权一直牢牢把控在文官手里,可请问,文官没有打过一天仗,靠的都是纸上谈兵,怎么做出正确的领导决策?

杨业当初官职是军队里面最高的,却也没有指挥权,决策权和指挥权都在监兵手里,这才直接造成杨家将的衰落。

杨文广死后,他的后人都没有入朝为官的,可此时距离北宋灭国还有三十多年,也就是说,北宋灭国之前,杨家将就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殆尽了。

所以杨家将不是不出来拯救北宋,而是没办法,可即便就是杨业再世,北宋的灭亡也是不可能被阻止的。

武将和习武之人在宋朝,一直是被视为社会最底层的粗莽野夫,国家给军队的军饷不足文人的百分之一。

随着国力的逐渐衰弱,军队的待遇更是跌到谷底,很多人在这样的国家方针下,都不愿意当武将,久而久之百姓也更多的会将其子女培养为文人,杨家应该也是这样。

在现实的打击和祖辈的经验里,杨家应该都弃武从文,不愿意再为国家行军打仗。

历史再无记载,杨家满门忠烈落此下场,但我宁愿相信,他们从此真的过上了平凡普通的日子。

结尾

相信各位读者已经对杨家将为什么不出面救国,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杨家逐渐丢兵弃甲,不是当了逃兵,而是为了保命。

北宋时期的武人,真的是一个低等的存在,仿佛那些真正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比不过坐在朝廷用笔指点江山的文官。

文能太平盛世,但武能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

武力才应该是冷兵器时代国家的根基,宋朝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之所以能安稳地读书作画,都是因为有人远在边疆为他们保了一方平安。

北宋临近灭亡的时候,兵临城下,凭字体画作流传至今的宋徽宗,居然会去相信一个江湖骗子能施法击退敌军,护国周全。

而不相信宗泽、李纲等北宋名将的作战能力,这种行径,真是国家的悲哀,也是国家政策下历史的必然。

杨家将门都是英雄儿女,满门忠烈,即便后续不再活跃在历史舞台。但是百姓传颂撰写的各种绘本小说里,都继续歌颂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并给了他们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对于杨家后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各位读者对于杨家将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同讨论!

上一篇:俞灏明流星花园,《一起来看流星雨》12年了
下一篇:阴阳太极八卦(阴阳太极八卦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