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怪儿剥鸵鸟蛋,从比较文学看《何必西厢》与《红楼梦》的关系

抖帅宫 444 2023-10-02

琪怪儿剥鸵鸟蛋,从比较文学看《何必西厢》与《红楼梦》的关系-第1张-观点-玄机派

来源头条作者:吴氏红学

(作者:姬健康)

《何必西厢》(“桐峰外史”刻印时改名《梅花梦》)刻本最早出现于清雍正年间,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其最重要的证据是书首由康雍年间的苏州文人王尧瞿(即“桐峰外史”)所撰写的一篇序文。现在笔者能见到的是根据清嘉庆庚申年(1800)“五桂堂藏板”春谷先生校定本为底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梅花梦》校点本。“五桂堂主人”春谷先生在“序一”中写道:

《何必西厢》一书,行世已久,作者不著姓氏年月。......桐峰外史刻本,迄今又数十年,漫漶残缺,特为校正。

“桐峰外史”的主人王尧瞿在“序二”中记述了发现及刻印《何必西厢》的过程,现简录如下:

余需次山左,偶访友不值。见案上有《何必西厢》弹词刻本,窃怪标名之妄,置不復览。......今读此书,不知何物文人作此狡狯,余无可赞词......辨之济南书肆,觅他部不可得。想已刊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繕正付梓。益以凡例二十条,并识数语冠简端,用志向往云。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

以上两人的序言里已清楚表明《何必西厢》“行世已久”,雍正年间的王尧瞿偶而见之,遍寻济南书肆不得,估计是“已刊而未遍行”,遂自己校正后刻印,并加上了“凡例二十条”。这些白纸黑字的记载都证明了《何必西厢》刊行于雍正年间这一事实。有人说这些序言都是造伪,是出书人为了让书籍有历史悠久感而作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正象像有识之士所指出,书的内容讲述的是明朝正德年间事,他为何不造伪造到嘉靖年去,就是顺康年也要比雍正年有陈年久远感啊,而作假六、七十年(雍正至嘉庆年之距离)有什么意义吗?这种论调显然不值一驳。

有以下三条证据链将《何必西厢》最早刊行于雍正年间的定论串了起来:

1、《何必西厢》之书名本身也能证明它产生于雍正年间,因为雍正十二年(1734)桐峰外史重印本(说明第一版还要早)是据其友人刻本刊印时将其改名为《梅花梦》的。这事不能造伪吧?他也没必要造伪。

2、“桐峰外史”即康雍时期苏州文人王尧瞿,不但有王自撰的雕版序文、防伪印章(翼云)、所撰二十条“凡例”作证,春谷先生校定时在序文中都加以承认。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链。

3、在春谷先生于嘉庆五年(1800)校定的五桂堂藏板版本之前四年的嘉庆元年丙辰年(1796),曾有《何必西厢》丙辰本行世(此记载请见安徽大学2012蔡艳嫣硕士论文《弹词小说研究》之第三节“《何必西厢》的内容简介、版本及传播”)。在这短短的四年中《何必西厢》刻本不可能在市面上湮没殆尽,春谷先生等一伙人怎敢欺世盗名、大肆造伪牟利?无论在逻辑和现实中都说不通。这一点同样可以反证嘉庆年间《何必西厢》被有意篡改造伪的认定是主观臆测,缺乏依据。

另外,《何必西厢》里出现的“红楼梦”三字是不是春谷先生篡加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要了解“春谷先生”何许人也?对于制售假货,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篡加、造伪是为了将产品卖个好价钱。春谷先生是何背景,缺钱花吗?经查阅,春谷先生实名黄承吉,生于一七七一年,卒于一八四二年,清代江苏江都人,字谦牧,号春谷。自幼聪慧,博综群籍。与同里江藩、焦循、李钟泗友善,以经义切磋相正,时有“江、焦、黄、李”之说法。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官广西兴安,岑溪等县知县。治经学宗汉儒,兼通历算,能辨中西异同。尤工诗古文。有《梦陔堂文集》十卷,诗集五十卷,《周官析义》二十卷,及《文说》、《读毛诗记》、《经说》等著作行世,事见《清史列传》。这样一位著作等身、治经宗儒的饱学之士、也不缺钱的知县,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曹雪芹”就硬把春谷先生说成是造伪者?有什么理由还说他串通了汪桂(实有其人,清代文人)、“幽竹山人”、“门梅居士”、“敬亭山客”(此三人暂不知详情)、章天育(实有其人,嘉庆时文人)一起题词、作伪,团伙作案。古人校书、出书不能否认有赚钱的生活动机,但也不能否认有更多的人是为了喜爱某一部著作,去推广它、宣传它、流传于后世,并不是像今天的某些出版社,纯粹为了钱连灵魂都可以出卖。

《何必西厢》是吴语弹词脚本,创作形式比较独特,有唱词,有对话,有念白,还夹有议论。唱词、念白需符合规定情景,而议论就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根据说书人的经历想象自由发挥。全书共三十七回,“红楼梦”三字出现在倒数末二回(第三十六回)的一段议论中。这一回主要说的是正月十七主人公张家摆筵唱戏,戏班是内衙教演的昆曲女伶,正好与《红楼梦》一样也是十二个女孩子,点戏的过程也与《红楼梦》一般无二。所以作书人就议论道(全文照抄):

列位,看方才这一段说白,都是家常俗语,琐琐碎碎的叙众人问答。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未免疑惑做书的人,杂乱无章。诸公不知,在下这部书,说是演义,又夹歌谣;说是弹词,尽多议论;要合演义传奇之笔,自家创一个从来未有的体例。原比不得三家村冬烘先生所做七字腔盲词,只供贩夫皂隶读的。但是叙家长琐事,及喁喁儿女语,要得近情入妙。比演义传奇,更难着笔,若非有十分本领的才子,莫想道得只字。世间传作能有几部?所以在下极力摹仿一段,岂敢妄比韩杜诸大家诗文无体不备,不过觉得这难着笔的还做得来。倒底可真个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笔者注:古文原没有书名号的。)

有人说“红楼梦”三字不是书名,是特指一种梦。这种诡辩无须驳斥,读一读行文就一目了然。当然,更多的人认定这是校定人春谷先生所篡加,笔者认为:1、不能无端怀疑古人的品行,没有可靠、有效证据就不能认定是后人篡加。2、所谓校定,一般是指将排版中的漏字、原版中磨损的字补上,还有就是将明显的错字纠正。在笔者手头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上就是这样,点校者将明显漏掉的字用括号()印上,而决不是随意添加文字。原文中的“红楼梦”三字如果说是漏字、磨损字的机率几乎为零,因为不可能同时将不在一行上的同样三个字漏掉或磨损掉。3、在王尧瞿所撰写的“凡例”第八条有这样一句话:“一人有一人声,口笑貌绝不雷同。此全得《水浒》、《金瓶梅》笔法。”如果说是春谷先生所篡加,似乎添加上“水浒”更合理(有人会说是春谷先生将《水浒》改成《红楼梦》,以增强吸引力,这也是无端猜测,极有可能当时《红楼梦》还是钞本,有幸一睹者少之又少,王尧瞿应在此例,所以他在《凡例》中不提《红楼梦》,只能证明古代文人实事求是的品格)。总之,没有合理的、有根据的解释就不能随意认定“红楼梦”三字是后人添加。

以上是从《何必西厢》外在的东西上阐述篡加“红楼梦”三字的不可能性,下面再谈谈书的内容写了些什么?有没有《红楼梦》的痕迹呢?如果有,问题就更大了。毫无疑问,根据中国红学界一致认定的作者“曹雪芹”,他是在乾隆年间创作的《红楼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老大,《何必西厢》是老二,只有《何必西厢》抄袭(说得好听点是“学习”)《红楼梦》的份儿,绝没有《红楼梦》抄袭《何必西厢》的糗事发生。好吧,我们来读一读《何必西厢》吧,它到底写了一些什么?读完全书,笔者当然觉得《何必西厢》与《红楼梦》不在一个档次上,没法比,所以也就不再浪费时间介绍它所讲述的内容了,但就它的遣词造句、写作特点、文化背景和创作思想作些对比、说明,看看发生了什么。

首先,《何必西厢》借了《西厢记》张生、崔莺莺这个壳以外,引用最多的就是洪昇《长生殿》这个魂了,这一点作者自己都予以承认。在第三十三回“洞房春闹元宵节彩轿灯迎不夜城”里,讲到三对新人新婚闹元宵的热闹景象时就直写到《长生殿》了:

你看这位姐姐失落金钗,那位奶奶挤掉绣履,好不可笑。比《长生殿》戏出上演的秦、韩、虢三位夫人,三月三日游玩曲江的风景,分外挨挤,嘈杂。

这是直点。全书从头至尾都借用了《长生殿》元素,引用的词句和意境不胜枚举,下面罗列一二:

删郑卫荣华蓬莱丰姿阆苑痴情情痴情根情种钟情香尘香魂天香冤业魔障生嗔白首旧盟宝镜兰麝湘裙撺掇博得堪怜生察察瑶草琪花离恨天凌波仙子织女嫦娥弄玉地久天长

怪不得清人汪桂在书前《题词(二)》里由衷吟道(题词中提到的唯一人物):

昉思洪叟同仙去,更听霓裳演曲无。欲填阙陷破荒寒,国手能医俗不难。

以此来夸赞作者的才能和故事意境,难道汪桂也悟出了其中门道?我们不妄测了,还是来看书中实实在在的文字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审视:

一,大量与《红楼梦》相同的用词

炼石补天三生石离恨天无稽历劫顽石无稽狡狯闺阁裙衩须眉繁华韶华玉人参商机关强梁芳魂便宜通灵卿卿荒唐孽障冤孽夙缘痴呆痴情情根情种钟情呆念经济麝兰环珮氤氳蒲柳邸抄射覆麒麟琉璃玳瑁淫词艳曲也未可知(百度:出处:《红楼梦》,可见也是无知妄说)也未可定何以克当金马玉堂

用典:喧阗纶音琅玕鲛绡燃藜樗栎咏絮才离魂同昌公主子建洛神蔡姬文君飞燕孟光青冢婵娟知在梅旁在月旁

调侃语及粗话:好皮囊旧皮囊臭皮囊呆念头癞头龟(想一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的拌嘴戏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以下这些句子:

纵然生得好皮囊(《红》);几时另换好皮囊(《西》)

幻来亲就臭皮囊(《红》);任意抛臭皮囊(《西》)

教个癞头鼋(《红》);个格(这个——笔者注)癞头龟(《西》)

堪怜咏絮才(《红》);可怜才才咏絮(《西》)

两两出婵娟(《红》);双身化出两婵娟(《西》)

回风舞雪(《红》);舞雪盘风(《西》)

《红楼梦》里的那块顽石是能开口说话的,《何必西厢》先是:要想顽石点头,可惜石不能言;后是:顽石闻声也有灵。

《红楼梦》开篇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必西厢》就有“圆天方地性通灵”

另外,作者将《何必西厢》主人公张灵、秦钟描写成情痴情种,也常有“呆念头”,连说话也刻意摹仿贾宝玉,试举一例:

夫人道:“只怕你说谎。”秦钟道:“甥儿在舅娘前,再不敢说谎的。”

读一读描写宝玉说话的腔调,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二,大量与《红楼梦》相同的细节

主人公的出身:钱塘簪缨旧族,簪缨世代。

主人公也是缘定三生:想着那红丝千丈三生石,切莫要错注鸳鸯簿上名。

主人公也是“历劫冤愆(原文)”:张灵崔莹五百年前种下情根,历过多少劫数。

女主角生前也是神仙:生前本在瑶宫住,谪下红尘记夙因

男主角家也有一个张太君:倚门慈母(想一想《红楼梦》第十六回史太君廊下伫立,脂批: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

贾府有戏班十二优伶,张府庆宴时也有十二女优。

书中多次写与故事无关的“十二金钗”、“金陵十二楼”。

《红楼梦》有一僧一道,书中也写一僧一道。

《红楼梦》有太虚幻境,书中写女主人公因情生病时也称:此病还防付太虚

《红楼梦》提到青州流贼劫掠山左一带,于是书中凡讲到山东一带强盗的作案地点皆称“山左”。

贾宝玉住在“怡红院”,书中主人公住“赛红轩”。

贾迎春的住处叫“缀锦楼”,书中有“缀锦阁”。

再看第二女主角绣莺要去山东找夫君,路线是:连宵赶到毗陵鄢(鄢疑为郡字——笔者注),瞬息丹阳半日临。行行渐抵京江口(京江口即指古时润州京口,今镇江——笔者注)。毗陵、京口都是《红楼梦》里两个真实的地名。

《红楼梦》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书中两次写“金马玉堂”。

《红楼梦》有害人的马道婆,书中有恶人刁媒婆。

贾宝玉与秦钟是叔侄兼好朋友关系;张灵与秦钟是表兄弟兼好朋友关系。

大观园有块镶嵌在壁座中的玻璃镜子(在当时是非常珍罕的),书中有没有呢?请看:插镜台高镌白璧,盥巾盆洁铸黄金。粉红射目珊瑚树,黛绿当窗翡翠屏。

贾宝玉佩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由青埂峰下的顽石幻变成的通灵宝玉(《红楼梦》描写的“顽石”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何必西厢》居然也写有“顽石”两字),书中第二男主角的夫人送给其夫一快“玉连环”(似乎有“玉环”的含意——笔者注),并说:“此系先代遗留珍物”,后来再一次强调:“这是婿家世代珍藏物,刻刻随身佩不离”。

贾宝玉曾说:“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薛宝钗还趁机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书中女主角崔素琼也有同样的说法和思想:“女子闲吟,岂宜与外人唱和,这是使不得的。”“闺中字迹不可轻易落墨。”

贾宝玉、王熙凤被巫蛊后奄奄一息,是由一僧一道前来施法获救;书中崔素琼也是命赴黄泉之际,来了一游方道士,自称能医诸般绝症,有起死回生之术,便施药搭救。

《红楼梦》与《何必西厢》的雷同之处,实难一一对比、述及,如张府的院宅描写有明显的摹仿《红楼梦》痕迹,但显得力不从心;点戏的细节、过程,也有攀附痕迹。

三,与《红楼梦》人物起名的沿袭、相同性

林黛玉,宝玉送她一个表字“颦颦”;书中多次将“黛”、“颦”等字描写到女主角崔莹身上,如:因何颦蹙双眉黛。

书中男主角名叫张灵,有一个李代桃僵、冒充他欲与女主角崔莹成婚的富户叫“臧凌”,这是用的“谐音法”,他有一个专替他出坏主意、干坏事、拍马屁的管家叫“詹奉承”,这与“詹光”一样,用的还是“谐音法”,意为“专奉承”。

书中第二女主角叫吴幻娘,书中明确解释,“吴”即“无”意,就是“无幻”,有与《红楼梦》仙姑“警幻”靠近的嫌疑;幻娘的父亲叫“吴人敌”(是一位将官),当然是“无人敌”的意思了。

以上这些起名都是用的“谐音法”,与《红楼梦》诸多起名法完全相同。《何必西厢》,顾名思义,故事内容与《西厢记》不尽相同,但人名与《西厢记》有相沿袭的意思,但也不是完全一致。《何必西厢》的男主角叫张灵,女主角叫崔莹,字素琼。它的第二男主角、也是张灵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呢?叫“秦钟”!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名字一定惊奇,因为贾宝玉最好的朋友也叫“秦钟”,这是不是《何必西厢》的作者有意从《红楼梦》里借尸还魂、沿袭下来的呢?我们先看一看书中对起这个名字是怎么解释的:

六书中有谐声会意,秦字只当情字,吴字只当无字。......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人生本是泡影光阴,自然幻景驰驹,闪闪靡定。唯其他姓秦名钟,才见得钟情正在我辈世人无情不生无情,不死那里离得了这个情字哟!圣贤仙佛皆情种,我辈情深不知痴。

可见“秦钟”来源于“情种”。《红楼梦》又是怎么解释“秦钟”的呢?第七回秦钟出场介绍他名字时脂砚斋就批道:“设云情种。”毫无疑问,两部书对秦钟起名的意义是一致的。如果单独来分析,两部书起一样的人名属巧合,是“撞车”,但将两部作品作全面分析,恐怕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一定有一个谁先谁后、谁沿袭了谁的问题存在。张灵和崔莹是沿袭了张珙和崔莺莺,秦钟是沿袭了谁的呢?让伟光正的“曹雪芹”屈尊沿袭了别人,曹学家和曹粉们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以上这些只是在遣词造句、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两部作品有众多相因袭的痕迹,这是比较文学的一个侧面。最后我们再来看比较文学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思想有没有趋同性或相承袭的地方呢?换句话说,即是不是一个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用一个直观的比喻:《艳阳天》不可能与《丁庄梦》是同一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各自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特征。我们再来看整个乾隆时期及其以后的文化氛围和思潮,除了胡适派红学家将“乾隆时代作品”这顶帽子强加于《红楼梦》这一特例之外,在文化特征上几乎找不出另一部与《红楼梦》平行相携的作品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文化气脉的作品,这是文学的铁律,也是研究这一学科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违背这一规律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会与事实相悖,甚至南辕北辙。胡适派红学至今走不出死胡同这就是根本原因。在整个正统、死板的文化氛围下的乾隆时代是不可能产生大肆宣扬“情本文化”的《红楼梦》来的。

《何必西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学界及研究者是将《何必西厢》放置在清初这个大背景、大概念时期来考察的(可参见《弹词小说研究》之第二节“《何必西厢》的创作背景”)。因为王尧瞿刻印时已是“重印”,说明它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很可能在康熙末期和雍正初期,承袭“情本文化”显得更加自然和可能。《何必西厢》一书的主旨是“彰善瘅恶”,讲因果报应,这是作者的一大花招,他在首回里明确写道:

这部书以情字为纲,以忠孝节义为目。(笔者注:什么叫“纲”?过去有句名言叫“纲举目张”,“纲”是主,“目”是次也。)

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

于是乎,书中从头至尾大写“情种”、“情根”、“钟情”、“情痴”,张灵对秦钟更是大笑说:“因你这个情字就生出多少情来。你我总是情字中人,......算不尽新旧浓情多少数,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离。”作者此时乘兴议论道:

才见得钟情正在我辈世人无情不生无情,不死那里离得了这个情字哟!圣贤仙佛皆情种,我辈情深不是痴。

作者所崇尚的“情本文化”暴露无遗。作者不但是这样说的,故事内容也是围绕着“情”字展开的。《何必西厢》与《红楼梦》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是同一种文化哺育下的产物,而乾隆时代是断断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文化产品的。另外,“梅花梦”三字所孕含的意义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末回总结道:

自然就做这一个大彻大悟的梅花梦。连这个情字都看成镜花水月,不觉一笑而醒。别人是快乐正在入梦,他是快乐时已经出梦。知道他快乐光阴是假,便晓他凄凉觉悟是真,才算得天下第一个会醒梦的人。

《红楼梦》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光辉巨作,创造了许多的第一,面对雍正年代就已刻行的《何必西厢》,《红楼梦》能是乾隆年代的作品吗?那些文化史上的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神话系统还能称得上首创吗?无论从文字到内容,《何必西厢》都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前者必定是从《红楼梦》一书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只有将《红楼梦》的行世放置于康熙时期才是符合逻辑、符合事实真相的。

从以上罗列、对比的两部书从文字到思想的相近和雷同之处,我们能随便说一句《何必西厢》所写下的“红楼梦”三字是后人伪造的吗?要推翻一篇序文可能很容易,要推翻两书中如此众多的相同之处就不是一句托辞可以掩人耳目的了。现在我们要面临一个别扭又拗口的问题:你要说是《何必西厢》抄袭了《红楼梦》,你就要将所有《何必西厢》刊行于雍正年间的证据推翻,将其放置于乾隆后期;没有证据,你就得承认一个现实:《何必西厢》确实行世于《红楼梦》之后,时间在雍正朝之前,是《何必西厢》的作者借鉴、因袭了《红楼梦》的思想、词汇等元素。然则,此时期的“曹雪芹”还年幼无法执笔,你要说是他抄袭了《何必西厢》,胡适派红学家们,你们认为“曹雪芹”是文抄公吗?在这样一个严肃又尴尬的问题面前,中国红学界,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的有识之士都要认真对待,而绝不能

像胡适派红学那样,对待不同声音、不同观点,采取驼鸟政策,一律不回答、不研究、不争论,死守阵地,这不是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争鸣、推动学术进步的正确态度。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上一篇:居高临下什么意思,公考成语易错
下一篇:天马收纳盒,盘点2018爆火的小户型家居收纳神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