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薛家怎么灭亡的,重识薛家(三...
430
2023-10-06
在《薛丁山征西》的故事中,樊梨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说是女主角都不为过。这个角色不但在故事中非常重要,在民间也影响深远,甚至有人把她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并称为四大巾帼女将。在陕西祭奠梨山老母的道观里,也有人把樊梨花单独列殿祭祀,以表彰她的功绩。然而我们从史书上却并见到这个女英雄的任何资料,只是在稗官野史和小说故事中存在。虽然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却始终隔着一层让人捉摸不透的迷雾。本章节我们就来拨开这层迷雾,看看她背后的那些故事。
樊梨花最流行的说法是唐朝时期的女将,薛丁山的夫人,从夫西征西凉国立下大功,所以被民间故事所传唱。据说她的故事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曲艺话本中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很多人认为《薛丁山征西》就是清朝人搜集唐宋时候的曲艺话本,重新编绘而作的小说。
这种说法把樊梨花的来历设定到了唐朝,并于薛家将中的薛丁山联系在一起,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人物背景上走了西凉军事贵族和梨山老母徒弟两条线,后来还隐约指向了玉皇大帝的侍女。可是我们仔细分析这种说法,就发现这是后来人所编撰的故事,并非实情。
首先,在唐朝就没有西凉国的这个国家。西凉是中国古代对西域东部的统称,一般在新疆东部到宁夏甘肃这一带。在唐朝时这一带归属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和瀚海都督府,存在的地方正确有很多个,但没有一个是西凉国。其中有吐谷浑、回纥、薛延陀、高昌国,这些都是在这个土地上诞生过的国家。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西突厥在民间的俗称,实际上西突厥并不在这个地区,而是在新疆的西部和北部。因此西凉国在历史上就没有存在过,这种称呼本身就不具有历史证据的价值。可是从这个称呼出发,我们却发现这种说法应该来自于明朝。
由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流行,明朝百姓对中国古代地理的认知度也大为提高。很多百姓以小说中的情节来认识明朝的地理版图,也就形成了小说中的地理认识。《三国演义》中蜀中五虎将的马超便是西凉人士,他在小说中非常出名,高光场面好几个,于是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崇拜。西凉在汉朝叫做凉州,由于靠近西域才叫俗称西凉。明朝很多小说在地理上的设定都参照《三国演义》,所以民间称呼也沿用下来。比如西游记中有"西梁国",就是我们俗称的女儿国。而明朝又是我国小说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期,这种地理认识深深的刻在百姓心里。
第二,在传说的其它方面也旁证了上述说法,比如关于梨山老母和唐宋话本的事情。梨山老母在道教是非常重要的神仙,在很多道观都有祭祀,传说中她是樊梨花的师父。可是从梨山老母的神话传说看,大多集中出现在明朝。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郑和西洋传》都有很多梨山老母的故事。反而在明朝之前,道教故事中很少提到这个神仙。而那些用来证实樊梨花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唐宋话本,其中曲艺风格却是明清时候的套路,这很显然是后人牵强附会而作的。因此上述证据都证明了樊梨花不可能是唐朝人,反而是明朝人的可能性最大。
从传说的故事来看,樊梨花的背景中也有不少明朝的元素,隐含着反清复明的味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提到过,三大家将小说清初流行的原因了之一,便是得益于民间反清复明活动的开战,以及老百姓对满清入主中原的不满。薛家将系列小说以驱逐鞑虏恢复盛唐的题材,得到了民间百姓的欢迎,而故事中樊梨花和薛丁山征西的情节,正好影射了这种背景。因此我们可以到明朝的女英雄中去找找线索,看看樊梨花的原型到底是谁。于是明朝末年的女名将秦良玉便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的人生与樊梨花一对应,显露出很多的相似点。
樊梨花在小说中有个重要的人设因素便是他与薛丁山的婚姻问题,这还涉及到天庭中的一桩历史遗留问题。小说中梨山老母说樊梨花与薛丁山是天庭的金童玉女下凡,所以具有天生的因缘。而樊梨花的父亲樊洪早已将她许配给白虎关的守将杨藩,而杨藩正好是天庭的五鬼星下凡。天庭的时候金童、玉女和五鬼星就是三角恋,到了凡间就继续斗成一团。这个前提设定在小说中就引出了薛仁贵攻打白虎关,被杨藩困在白虎庙,然后被薛丁山误杀的情节。故事接下来就是薛丁山和樊梨花结婚,樊梨花带兵攻打白虎关,和杨藩各种斗法。
这段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秦良玉的人生中却有很大的相似度。秦良玉不是汉人,而是土家族人,与樊梨花为西凉人有着相似度。她是世袭石砫宣慰使马千乘的妻子,从夫出征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些战功中,她第一次在战场上扬名立万的对手,便是世袭播州宣慰使杨应龙。
这里的马千乘和杨应龙就是我们俗称的土司,实际上是明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制度的核心。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候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藩镇制度,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下放给当地的头人,封为世袭的官职。这两位就是少数民族的头人,并且通过家族世袭的方式管理各自的领地。
秦良玉便是在与杨应龙的战争中崛起的,这场战争也是大名鼎鼎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当时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出兵攻占周边的明朝州县,对荆湖和四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明朝朝廷派遣军队征讨杨应龙,并要求周边的土司出兵配合作战。马千乘作为石柱土司加入了这场战争,而秦良玉自然跟着老公上战场。由于明朝中后期朝廷腐败严重,所以正规军战斗力非常垃圾,马千乘和秦良玉的土司军队反而成了战争的主力。这场战争中秦良玉的"白杆兵"一战成名,连破杨应龙七个军寨和关卡,取得南川路战功第一的骄人战绩。
从此之后秦良玉便一发不可收拾,带领"白杆兵"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直到明朝灭亡。秦良玉麾下都是石柱土司下的少数民族军队,以马家和秦家为主,战斗力非常出色,是明朝自戚继光后最强的军队。不论是对上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入关的满清军队,秦良玉都罕有败绩。后来那些瞎吹的关宁铁骑在白杆兵面前弱爆了,吴三桂之流哪里比得上秦良玉。只可惜这样的军队来自于小小的石柱宣慰使司,人数也不过数千人。在亡国的大潮中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明朝的灭亡无人可以阻挡。
秦良玉去世后清朝攻占中国全境,可她的功绩和名声却在民间受到百姓推崇,并且被立庙祭祀。在她一生南征北战的故事中,也有不少被改编成小说、评话和戏剧故事。樊梨花和杨藩的战斗就是改编自秦良玉大破杨应龙,也表达了清朝百姓对明朝名将的怀念。尤其是故事中杨藩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明朝将领对杨应龙的称呼。因为杨应龙是少数民族头人,也是世袭的藩镇。在清朝老百姓眼里,杨应龙是南蛮,满清是北虏,都是外族入侵中原的表现。小说作者也是借此暗自反清复明,迎合老百姓的需求。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正史中立传的女将,可谓是真正的巾帼英雄。可在满清权贵眼里,这位可是朝廷的宿敌,自然不能大肆宣传。而老百姓怀念秦良玉,给她立庙祭祀,就会受到满清朝廷的镇压。为了保护自己,用樊梨花来替代秦良玉,也是一种折中的选择。樊梨花是小说虚构人物,借用秦良玉的原型塑造,却能巧妙的避开清廷文字狱的监控。民间百姓虽然没有什么知识,但却也能通过这个办法绕开统治者,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以及改变被压迫命运的希望。数百年后,这样的祭祀成了常态,樊梨花和秦良玉便合为一体再也分不开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