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头条作者:不爱吃鱼的狸花猫蛇类是一种无腿的爬行动物,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蠕动身体和光滑的鳞片,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这类生物都会感到害怕,这在学术上有个术语叫做“恐蛇症”,便是如此解释。实际上,人类不仅恐蛇,还对其他的一些昆虫、大型动物之类的都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感往往是与生俱来的。现如今全世界超过3000种蛇类生活在地球上,它们分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除了南极洲。从茂密森林到地势高耸的高原,从干旱贫瘠的荒漠到浩瀚无垠的海洋,从充满荆棘的沼泽地到流水潺潺的小溪流,蛇类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地球上的任何生态系统。有毒的蛇类也就约为600种,其中200多种是可以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是致死的。在人类的认知中害怕见到蛇,但蛇何尝又不是。很多蛇类,即便是有剧毒的眼镜蛇,都是比较害羞的,碰到人类,只要不是骚扰,都会优先迅速逃离。那么,对于人类来说,为什么看到蛇会感到害怕呢?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科学家也很早就研究过了,试图从人类的进化史结合人类视觉神经乃至大脑等器官的进化深入对这一生物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来解释。对蛇的恐惧根植于灵长类动物进化历史中爬行动物的进化最早是由两栖类登陆陆地之后进化而来的,而蛇类被认为是远古的一种蜥蜴在逐渐退化了四肢之后演化而来。哺乳动物的演化大约在1亿年前开始的,此时,蛇类早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长的时间了。所以最开始进化的哺乳动物无疑都会成为蛇类等其他爬行动物的捕食对象,成为早期哺乳动物面临的第一批严重的猎食者之一。蛇类中的蟒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类,它们至今都仍然保存着后肢,只是高度退化,在肛门附近。早期的蛇类主要依靠突然袭击和窒息杀死猎物,就像蟒蛇那样。为了避免成为爬行动物的美食,早期的哺乳动物必须在适应爬行动物的攻击时开发出检测和避开它们的办法。有些类群进化更好的嗅觉器官,早期的灵长类动物对颜色、细节和运动有更好的观察力,并且能从立体维度观察,所有这些特征对于近距离检测威胁很重要。而人类是这些灵长类动物的后裔。所以,人类害怕蛇类来自于早期对蛇类危险认知,通过基因不断地在下一代中传递。蟒蛇未完全退化的后腿随着蛇类捕食难度的提升,加上其他的生物也进化出了应对它们的策略,迫使蛇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应,大约在6000万年前,有一部分蛇类进化出了新武器:毒液,同时强化了毒牙结构。就这样在历史的不断适应中,灵长类动物为了适应和提高生存能力,不仅发展了更高的视力,也发展了更强大的脑袋。科学家在一些灵长类的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几年前日本和巴西的神经学家,利用刚出生的恒河猴测试,在识别蛇类图片时相比于其他的物品表现出明显的敏感神经元数量更多,更活跃,反应更强烈。而在人类的认知测试上,又是怎样的结果呢?人类不是天生就怕蛇,而是可以很快学会怕蛇人类并不是天生就害怕蛇,虽然对蛇类的恐惧隐藏在基因的深处。科学家曾经做过婴儿实验,在仅7个月大的婴儿面前放一条蛇,婴儿并没有表现出害怕的现象,反而觉得好奇。这似乎也很难解释得通,人类的小孩天生就不怕蛇?后来经过不断地调整测试,让婴儿在识别一些混有蛇类图片的卡片时,婴儿在蛇的卡片上停留的时间较长,且善于在不同的物品的卡片中发现蛇的图片,这都说明了人类天生就会对蛇这种生物有所识别,在潜意识里就对这种生物有反应。这在一些灵长类的研究中同样观察到,科学家发现当一些不怕蛇的常驻猴子看到一条真正的蛇溜进了笼子时,其中有近一半的猴子表现出惊慌大叫等恐惧现象。而不害怕蛇的猴子在看到害怕的猴子和蛇的照片时也学会了害怕蛇。针对上述一些试验的现象,科学家是这么解释的:人类的对蛇类的认知天生就有,但恐惧感并非天生就表现出来,而是当人类学会了恐惧时,便也很快学会了害怕蛇。所以婴儿并不懂得恐惧,不怕蛇;成年人懂得恐惧,有些人害怕蛇,有些人不害怕。尾声快速地学会害怕蛇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生存下来,还可以帮助发展更好的视觉能力和更强大的大脑。在这些致命的爬行动物帮助下,我们的祖先已经发展出准确的色彩感知、细节在线以及协调眼睛在立体维度上的感知能力,让我们更加容易近距离检测威胁来源。尽管我们讨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令人恐惧和恶心的生物,但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可能无法看到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