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孩子将来的发展,心理学科普(14)发展心理学

抖帅宫 734 2023-10-28

心理测试孩子将来的发展,心理学科普(14)发展心理学-第1张-观点-玄机派

来源头条作者: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原著作者: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

儿童的探索发展

“很多朋友希望我系统的介绍心理学,为此我特地做了心理学的科普系列,给大家系统化的介绍现代心理学框架和知识,写作不易希望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同时也欢迎关注王大可的头条号和公众号「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每天学一点心理学,了解别人也认知自己。”

关于儿童心智或认知的发展,即儿童从婴儿到成年期间其想法是怎么变化和发展的,目前主流的有两大理论:(1)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理论,和(2)瑞士人皮亚杰提出的把儿童看作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理论。当然无论是哪种理论他们都认为心智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或称为间断性的),即儿童心智在长时间内会保持稳定的状态,但每一段内都会发生突变,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测试成绩。

同时对于心智发展一般就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什么”得到发展,它又是”怎么“发展的。

【皮亚杰的阶段模型】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每个组织形式都把所有的观点放在一个一元心智结构中,而且每个阶段都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心智活动-思考、理解等。因此,儿童在任何时间点的作为都能反映他们当时的发展水平。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1)感觉运动期(0-2岁)。认为出生时只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这些本分反应提供了心智发展的砖石,婴儿用这些感知周围环境(环境包括自己和别人),并与他们生活其中的环境开始互动,把这些本能反应变成过一种体验事物的官能。这阶段是人的大脑发生了一生中最大幅度的变化,同时儿童获得了2种最重要的东西:物体恒存性和表征(表征是任何可以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例如用木马来代替真实的马)。这时期又开分解成6个亚阶段:

(1.1)第一亚阶(0-1个月 )。即本能反应的改进。这时期更多的是一些本能的发射。如吮吸反射,当某个东西碰到他们的嘴唇他们就会吮吸这个东西。密室反射,当东西触到面颊,他们会把头转向触到的那一侧。抓握反射,当东西碰到手掌,他们会用手指环住这个东西。这些对婴儿的存活都很重要。最初这些反射并不复杂,新生儿不加区别的吮吸很多物体,乳头和指尖会引起他们同样的反应。但出生1个月后,他们对自己在吮吸什么东西的辨别能力会越来愈强,即他们通过尝试接触周围环境形成了越来越适应不同刺激行为。

(1.2)第二亚阶(1-4个月)。即原发循环重复反应。婴儿把早期充分体验过的反射结合为更为复杂的行为,而当婴儿发现这种行为会带来某种好处时就会不断的重复它,如婴儿要是抓住一个玩具并成功的把他放进嘴里,而且如果这个吮吸的感觉很好,他就会试着再来一次。不过需注意,婴儿只会重复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行为,他们对能影响周围环境的行为并不感兴趣。

(1.3)第三亚阶(4-8个月)。即二级循环反应。婴儿的重复行为这时不仅涉及婴儿自己的身体,而且还涉及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如大人把玩具还到婴儿手中,他就一次又一次的扔,与上阶段不同环境的物体成了婴儿的兴趣所在。但皮亚杰不认为这时候婴儿已经形成了真正的目的,这些重复的行为并不是真正自主的,金是在做有可能完成的、条件允许的时期。这与婴儿希望别人给他们玩具再丢掉是不同的—他们还没有计划。

(1.4)第四亚阶(8-12个月)。即协调并扩展了二级循环反应。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这个阶段的婴儿会把多个动作合成越来越复杂的行为,如会把障碍物一开以找回某个东西,这一行为的2个连续动作(移开和拿回)再一个有效的动作链条中协同发生,这就标志着目标导向行为的发生,并逐渐产生了计划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发展成果就是物体永恒性。即你把玩具在婴儿面前包住,婴儿不会以为玩具从世界上消失了,相反他期待看着你的收,希望它再次出现。但这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体永恒性,因为他们知道物体仍然存在,但还不明白物体的存在独立于他们的动作。例如实验中,婴儿经常可以从A盒子中找到玩具,即使你在他面前把玩具放到B盒子中,但是他还是再次尝试从A盒子中去拿。 (1.5)第五亚阶(12-18个月)。即三级循环反应。婴儿不再重复相同的动作,他们意思到可以改变自己的动作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阶段重要的是新奇的因素,即包括了体验物体以发现物体的特征。这种新发现的与世界互动的方法将会给婴儿提供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刺激。

(1.6)第六亚阶(18-24个月)。即感觉运动期的结束。2岁前的婴儿所想到的仅仅是动作,尽管婴儿在1周岁已经开始学习说话了,但此时的语言还不是思维的工具。但在这个阶段婴儿渐渐的以表征的形式把动作和感觉进行内化。他们不再通过动作而是通过动作的表征进行思考,为下一阶段提供基础。

(2)前运思期(2-7岁)。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表征能力(即以符号和记号表征事物的能力)增强了。符号和记号是不同的,符号仅仅对某个孩子有意义(如用某个特定的木头来代表一匹马,他不告诉你你是不知道的)。而记号是被许多人所共享的如言语,记号通常并不与所代表的物理类似,如“房屋”这个词和那些我们称之为房屋的东西并不相似。

从符号到记号的转变增强了儿童从别人那里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但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交流概念说明,这一转变缓慢且艰难,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这是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尽管学龄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等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使用的语言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两个同龄的学龄前儿童的对话通常是各说各的,牛头不对马嘴。但语言本身没有问题的。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7岁时会确实学会这个本领,从而可以和别人进行真正的交流。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缺陷是不能理解变形—物体在物理格局上的变化。这是因为它们只关注一个维度,如只看高度而忽视另外相关的维度如宽度。

(3)具体运思期(7-11岁)。“运思”是指以逻辑方式掌握信息的心智程序。前一个阶段因缺少运思故称前运思期,而这一阶段,运思可以形成心智表征,以表现事物是如何运行的,但只限于表现能观察到的现象,要下一个阶段才会进入抽象阶段。

具体运思扩大了儿童可能学到的事物,儿童可以同时探索同一物体的不同属性,而不是仅仅探索该物体的某个属性。这一认知机能虽然更为丰富,但扔有其局限性。首先,运思的对象仅仅是可以观察到的属性。抽象概念如重力,正义等仍难以理解。同时计划能力也有限,当碰到更复杂的问题时,它们没有应对的规划,它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这些局限性将在最后一个阶段消失,即开始思考他们的思考行为。

(4)形式运思期(11岁以后)。人类心智最明确的特征是人具有思考自己的能力,所有的真理都来源于人对自己处在思考状态的认识。通常把思考自己思考的能力称为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是最复杂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如果你能想到解决一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那么制定出一项任务的计划对你来说就比较容易。如果你没有束缚在那些可直接观察的事物上,你就可以考虑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正义,自由等。。

【皮亚杰的变化机制模型】他认为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变化都是由一小套机制控制的。能改变儿童认知结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调适、平衡和抽象,前3种机制为功能常数(因为不会随儿童经验的增长而改变)。

(1)同化机制。儿童接受新知识时候,会改变新知识的形态以符合其既有的认知结构。例如儿童会把家中狗更为tom,当他有看到一只猫也称他为tom,即他把信息全都同化到他的思维结构中,这时需要修正自己的表征结构以区分不同的狗和猫的差异。调适机制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2)调适机制。假如把水注入气球,水和气球不断塑造着对方的形态,这种机制“伸开”思维结构使其适应新的信息。

(3)平衡机制。每个既定阶段发生的变化都是为达到平衡状态而做出的努力。平衡机制协调着同化机制和调适机制之间的关系,使思维结构达到平衡状态。它对同化产生的扭曲进行评估,并进行适当的调适,把扭曲降至最少,从而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例如,儿童对之前的解释非常的满意,但随着时间,他们思维结构的缺陷使得他们不能解决大量类似的问题,失败的累积产生了失衡,失衡将促使结构变化,使儿童进入新的阶段。

(4)抽象机制。它对新的认知结构的创造是建立在前一个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但在此过程中,抽象机制试图修正造成前一个认知结构失衡的缺陷。旧结构同化如新结构中,新结构对旧结构进行调适以修正其不足。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他和维果斯基一样,认为测试分数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应该给儿童解释自己行为的机会。他更关注的是儿童犯的错误,因为通过错误才能更清楚的透视深层的思维程序。但是他认为的思维受一元心智结构支配的观点受到质疑,因为这样所有的儿童应该在同样的年龄解决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则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更精彩的内容有《心理学历史和先驱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带领大家认知心理学的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王大可的头条号和公众号「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分享外面看不到的人情世故。用专业的眼光去剖析内心世界,用实操的方法去改变自我。 点赞和关注一定让你今年更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上一篇:焦作新闻头条最新消息,河南焦作郭主任桃色事件
下一篇:头号玩家阿尔忒弥斯,寻找你自己的彩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