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人物关系图,《山海经》里...
280
2023-11-05
上古奇书《山海经》里的图像,原本已经失传,眼下所能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绘图。散布在山川河流之间的怪兽,在未知的空间之内各就其位。这些动物看上去像是恶作剧的拼贴术,却有着深邃的视觉魔力,令人沉陷其中。《山海经》的怪兽图像无疑是庞杂的,然而细分起来,怪兽的结构方式却也有着秘钥,借以进入怪兽的国度。
数量最多的,当属各类动物的组合式拼接。古人将动物分为鸟、兽、鳞、介四类,《山海经》里的怪兽既有同类生物之组合,又有跨类别的组合。比如《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鯥,“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肋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这是一种集“鸟、兽、鱼、蛇”于一体的怪兽,乍看难以辨识。它们身体器官的衔接之处,已被绘像者极力续接,欲将各部分之间的差异消弭于无形,然而每每徒劳无功。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鳞片、翎羽和毛皮之间的过渡地带,总会跳脱出不易察觉的空白地带,难以弥合。
九尾狐 日本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还有一类怪兽,是由器官的增加或缺失而成。比如九尾狐,《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其狐四足九尾”,这是一种吃人的妖兽,外形与狐狸相似,只是身后拖着九条尾巴。还有“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的帝江,有着密集的翅和腿。极端的例子还有“一首十身”的何罗鱼,九条鱼共用一个鱼头,密集的鱼身呈放射状散开,为了维系十个身子的稳定,鱼头也显得粗壮。像何罗鱼之类器官发达的动物,究竟是观念或表述上的偏差,还是确有其物?须知古时鱼的概念相当宽泛,全然不似今日的分类之细,各式水族多有归入鱼类者,可见早期博物学的混沌。何罗鱼的造型,疑似章鱼之类的头足纲动物,所谓的十身,或许是章鱼的腕足。当然,此说也只能算是推测。
讙头国 民国版《山海经图说》鴸 民国版《山海经图说》人与动物的组合最为惊艳。这类组合大致分为人首动物身和人身动物首,前者的数目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比如人面蛇、人面兽、人面鱼等,怪奇百出,当人头安置在动物身上,传达出的视觉经验是空前的,这已经跳脱了日常经验的范畴。人面兽的人面上多数带有诡异的笑,还有的狰狞可怖。烛阴是典型的人面蛇身神的样本,它身长千余里,睁开眼睛即是白昼,闭上眼就是天黑,它的呼吸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在许多绘本中,它被描绘为长发的女性神形象,蛇神在美人头颈之下蜿蜒盘旋。和烛阴相似,女娲也是人面蛇身,这种神格还带有原始的野性。而当古老的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落,人面蛇身神也会堕为蛇妖,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的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人首蛇身神 清刻本《山海经绘图广注》器官的多或寡,乃至颠倒错置,带来了神秘的氛围,这显然与自然造物的规律相悖,在观念中,怪兽的形象有了某种范式,《山海经·海内西经》提到的开明兽:“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开明兽的图像也遵循着九头、人面、虎身等要素。人物动物的混杂,呈现出互相变幻的态势,也为后世的妖怪变化为人提供了样本。明清的神魔小说中,怪兽的形状多为兽首人身,比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猪首人身。相较于人面兽身,兽首人身显得更接近于人,人的比例占了绝对优势,动物的痕迹逐渐退去——山林草泽间的怪兽步入了世俗的红尘之中,无法自拔。
鯥 清刻本《山海经绘图广注》凫溪 日本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