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入殓过程,记录经历过的一次...
398
2023-08-16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看重寿终正寝,这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代表了一代代之间的传承,传统文化在各地丧葬习俗也得到了极其淋漓尽致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丧葬习俗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一些明显变化,我的家乡在河北东南部的一个农村,由于农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丧葬习俗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人们仍然沿用传统的土葬。
苍茫宇宙洪荒,无穷大千世界,人们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繁衍生息,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传统的丧葬习俗揭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死观念,既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悲痛,也表达了一种继往开来,送旧迎新的决绝和对未来的不惧。冬末我们本家一位老者去世,放假在家使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家乡传统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在传统文化日益淡薄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1.挺丧
老人是久病后在夜里去世的,整个晚上,在老人去世前后其儿孙一直守候在老人身边,老一辈的人管这叫做“挺丧”。意思是逝者最亲近的人在逝者生命最后的终结时刻要守候在身边,只有这样死去的人能称为寿终正寝,说实话,当时看着其家人难受的样子,悲伤是自不必说了,气氛感觉十分的压抑,因此对于习俗的这个环节我记忆不是甚清楚,不过我觉得挺丧的最大意义应该是陪老人最后一程吧,亲人都在身边能让老人走得安心一些。
老人去世后,由他的孙子去请村子里专门给死者更衣沐浴的人,这种人一般就是传说中的命比较硬的人,我们村是一个中年人,到了后他先在逝者的口鼻之上覆盖上一层黄裱纸,据老人们说,人咽气之后会有一口气积聚在喉咙部位,这口气称为“阴气”,如果不用黄裱纸覆盖住其口鼻,尸身挪动之时,这口气就会喷出,如果喷在生者的脸上,生者就会变得体弱多病,当然这只是传说。然后就是给死者沐浴更衣了,更衣更的是寿衣,看样式应该是清末时候的服饰,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蓝色的长袍,头上戴一顶清末时的那种帽子,帽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扣子,后来听父亲讲,红色扣子据说是用来辟邪挡煞的,可保佑后代平安。最后老人的脚上穿一双蓝色的鞋子,样式也是老式的那种。最后再由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一起帮忙将死者的尸身搬至堂屋的灵床之上,随后像我们这些死者本族的子孙们就可以开始哭了,这据说也是有讲究的,至于为何要换上古代服饰,我一直弄不太明白,后来问父亲,说是死去的人即将要去见自己的历代祖辈了,若穿现代的衣服,祖辈可能会不认他,而不让他归宗。想想也只能有这种解释了。
2.报丧、草木灰和送盘缠
在死者去世的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以后,有村里管事的人便开始帮助安排村里人去给死者不在本村的亲戚报丧了,据说报丧的人到了后不能进亲戚的家门,只能敲门,等人家出来以后,确认人家和死者有亲戚关系,是要找的人家再报告死讯,然后掉头就走。据说不进家门是为了不把晦气带到对方的家里面。亲戚接到报丧后,就开始准备动身去死者家里吊唁死者了。
3.守灵
按照我们家乡的传统,死者的尸身必须在家里安置三天,家乡的习俗称其为“停七”。据说古代人去世之后,尸身不论冬夏都必须在家里停放七天,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人们进行吊唁。在停七期间,死者本族的晚辈按习俗要为逝者守灵,我作为死者的孙辈自然也在其列,而且应该是守三天,直到死者入土为安。
守灵主要是指夜间守灵,听老一辈人说,死者肉身死去后,他的灵魂不会离去,会守候在自己的尸身附近,因此,生者的晚辈要在这里守候着祖辈的灵魂,以防灵魂走失迷路,这和上大学时听过的中国传统文化课里介绍的倒是一样,说是人死之后七魄散去,三魂中有一魂为守尸魂,守灵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祭桌上的那根引路香一直在燃烧不能熄灭,据说死者的灵魂就是跟着这根香的火光离去,如果香熄灭了,死者的灵魂不能到达另一个世界。
4.草木灰和送盘缠
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村里的妇女们就开始去给去世老人的家里“送盘缠”了,所谓“送盘缠”就是用盘子端一盘点心或饼干放到指定的笸箩里,这些点心是送给死者的魂灵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用的,送盘缠出门之前她们会在自家门前撒上一把草木灰,整个门前都要洒满,我起初不明所以,后来明白了,按封建的观点认为,草木燃烧后明火虽然熄灭了,但在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看来,一道草木灰就是一道明火,因此远远看见就避开了,送完盘缠回来就不会有事,说白了也是为了辟邪。
4.吊唁
在停七期间,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就开始来吊唁死者了。对于吊唁我们这里有诸多的规矩要讲,我并不是很明白。吊唁者按照和死者关系远近的不同,吊唁的方式也不同。像嫁出去的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女等,必须从一进家门就开始嚎啕痛哭,以示与死者关系的亲近和对死者逝去的悲痛,手里随身带来的纸钱必须亲手在死者的灵前烧化,不能转手他人,以示孝心;而关系远一点儿的,诸如死者的比较远房的亲戚,则不必进门就哭,而应走到灵堂门前,自己不能进去,要站在门口发出一种“哈”的音,连发三声,然后把随身带来的纸钱交给灵堂前的接纸人,由他放在祭桌上;再远一些的,大多如没有血缘关系的乡亲朋友之类,则只需把带来的纸钱交给接纸人放在桌子上即可,也不必啼哭。作为守灵的晚辈们,必须三天里不分昼夜跪在灵堂前的稻草上,只要有来吊唁之人,不论亲疏,必须陪同对方完成整个吊唁程序,主要是陪对方痛哭。我理解的是以示对方到来吊唁引起自己悲痛之情,也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5.背魂
背魂是我对于整个丧葬过程中记忆最深的一环,也是个人感觉整个丧葬过程中最为神秘的一环,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
背魂一般在停七期间的第二天夜里十点钟以后进行,背魂的执行者是死者的长子,按辈分是我的伯父一辈,平日我们称呼他“同伯”。到了背魂的时刻到来之时,本族德高望重的人高喊一声:“走了!”整个原本嘈杂喧闹的院子里一下子变的寂静无声,所有的人都注目着灵堂的门,同伯背着死者生前所穿的一件棉袄,一步一步从灵堂里走出,他走的步子很沉重很慢,就好像真的背上背负着千斤的重量似的,给人一种迈不开步子的感觉,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的人来说那种感觉非常诡异,让我感觉汗毛倒竖,就感觉好像有人真的和有形一样负载在他的身上。当他走到院子中间时,随着后面孝子们的突然痛哭出声,院子里的人群不论亲疏远近,是帮忙的,还是来吊唁的,“扑通”一声齐刷刷地全部跪倒在地上,低着头,颇为壮观神秘。在整个背魂的过程中,不能有一点杂声,整个院子里的空气和凝固了一样,再加上夜色的掩饰和衬托,给人一种诡异无比的感觉。死者的长子在背魂的过程中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门外,将背上的棉衣烧化,据说只有这样死者的魂灵才能到达另一个世界,如果背魂的人回头了,死者的魂灵就会立刻回到自己的尸身旁无法离去。
6.入殓和护心瓦
入殓在我的家乡一带讲究也很多,入殓说明白了,就是把死者的尸身装入棺椁。但在整个入殓的过程中,孝子们必须一直痛哭,以示和亲人的最后诀别的悲痛,入殓后就不会再见到死者的容貌了。按照传统习俗,入殓必须一次性完成装入棺椁,不能将尸身抬起后再放下在灵床上,据老一辈人的意思,大概也是放下后魂灵就会重新回来。所以入殓的人必须提前把棺椁放好,以保证入殓的一次完成。入殓时,死者的心脏部位会放置一块护心瓦,瓦上有一个一笔写成的草书字,据说是一道符,具体什么作用就不知道了。在整个入殓的过程结束之后,吊唁和守灵也就宣告结束了,死者的晚辈们,会将一枚枚小铜钱用力掷上屋顶,据说谁抛的高就越好,我猜着也就是一种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意思吧。
7.下葬
死者的下葬在我们家乡称为出殡,出殡的过程中有两件比较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丧服和谢孝。丧服制度按照和死者的关系的远近也分为两种:一般死者的女儿的丧服最重,在我们家乡称为“大白”,腰里系麻绳,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披麻戴孝,其次就是死者的儿子,上身和头部穿白,这两者称为重孝;像孙辈和我们本族比较亲近的人,只有头部和脚部穿白。
谢孝主要在出殡的过程中,出殡的时间是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天下午,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手拿竹篮,抛洒引路纸钱的老人,紧随其后的是身披重孝,手持引魂幡的死者的儿子,旁边是死者的孙子搀扶着自己的父亲,再后面跟着手拿哭丧棒,身披孝服的孝子们,也就是死者的本家的晚辈们。最后就是灵车和拉着死者女儿和媳妇等女亲戚们的车。在农村,灵车在早些年就是一架牛车,现在条件稍好,改用拖拉机了。每走一百至两百米不等,村里面的一位特定的德高望重的人就会高喊:“孝子们谢孝啦!”,这时泪流如雨的死者长子就会率众孝子们,冲灵车的方向跪倒在尘埃里,表示对自己死去的父亲养育之恩的感谢,这种场景一般很感人,死者的儿子那是发自内心的痛哭和悲痛,一把鼻涕一把泪,让人不忍正视。所谓“父子原是骨肉情,母育之恩深似海。”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8.圆坟
到达坟地之后,在棺材放入墓穴的一瞬间,死者的儿子和亲人们会扑到尘埃,痛哭不止,这是死者在这个世间的最后一刻,因此死者的子女们会感到很悲痛,场面的凄惨用撕心裂肺形容亦不为过,尤其是死者的女儿,这个时候哭得最厉害。虽然这些有一定的传统习俗的规定的影响,但我认为大部分死者子女的哭泣应该是出自真情。墓葬完毕和坟头堆起后,死者的儿子和孝子们会围着坟墓转三圈,老一辈的人称这个叫“圆坟”。随后死者的儿女们会将用纸糊制的纸人纸车之类焚化在死者的坟前。在回家的路上,生者是不能回头看的,据说那样会让死者魂灵跟着回到家中,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怕死者的后人们回头会难过、不忍离去吧。
回到家里在进主家门之前,大门前会摆放一盆水和一把菜刀,还有一盘点心。每一个送葬回来的人,都要从水盆上迈过,将菜刀翻个面,然后吃一块点心,才能进家门,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具体含义就不清楚了。
整个丧葬的过程结束之后,在随后的三天里,死者子女要连续三天晚上,沿出殡的路上烧纸,第一天送出一段距离,第二和第三天越送越远,距离坟地也越来越近,距离家门口越来越远,称为“送魂”,在去烧纸的路上子女绝对不能回头。在死者死去的一个月和一百天的时候,亲戚们会去上坟烧纸,以示悼念。此后就是每逢忌日,清明和春节,死者的子女都会上坟祭祀。
看完整个传统丧葬,不难发现,“哭丧”贯穿整个丧葬过程,我认为这是主要为了体现生者对死者逝去的悲痛之情。中国在古代认为“百行孝当先”,又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父母,孝之终也。”在诩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意识中“孝”的地位至高无上。古代朝廷选拔人才也有“拔忠臣于孝廉之中”的说法。而面对父母及长辈的逝去,最能体现悲痛的举动莫过于呼天抢地的痛哭,这是对死者孝的体现。
停七的习俗,我想应该除了对死者的悼念之外,防止死者只是一时闭气假死再苏醒过来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守灵也应该是有这种考虑的,除了对死者最后守候之外,在死者一时闭气假死万一而突然醒来急需人照顾也可能在考虑之列。至于撒草木灰和背魂可能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作为家乡传统丧葬习俗的一部分,我觉得是不能或缺的。圆坟和谢孝的举动则应主要是为了体现对死去的父辈的留恋和不舍,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悲恸之情。在背魂,祭祀和下葬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等习俗,应该是劝生者要节哀顺变,不要沉溺在死去的长辈的悲痛之中,有送旧迎新之意,告慰生者应该开始新的生活。
中国自古就有三魂六魄的说法,生者认为死者的肉体虽已死去,但灵魂还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并会根据生前的作为,进入六道轮回之中,因此灵魂的观念也一直贯穿在整个传统的丧葬习俗之中。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魂灵的敬畏。
给死者换上传统的服饰,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服饰正是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之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穿着长袍,但死后我们应该回归我们民族的本色。
一个民族之所以称其为民族,就在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否则就会被其他民族所同化。传统的丧葬习俗虽然不乏封建的成分,但也是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根植在自己祖先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才能发展,仅靠接受外来文化是不可以的,就像“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应该有选择的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