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描写了什么的景象,《元日》中的风俗演变至今

抖帅宫 386 2023-09-01

元日描写了什么的景象,《元日》中的风俗演变至今-第1张-观点-玄机派

来源头条作者:麦芽和麦芒

每到临近春节,有一首小诗就会被反复吟诵,这就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短短28个字,记叙了3种北宋时期迎接新年的风俗,分别是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

千年时光倏忽而逝,民俗流传至今,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今社会,这3种风俗几乎都不复存在,但其中蕴含的美好心愿,都换了一种形式继续绵延。

这种变与不变,也正好应和了王安石想借这首诗表达的哲理: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历史的车轮一定是滚滚向前的。

放爆竹vs“禁炮令”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走到尽头,新的一年由此开始。

古代有神话传说,山中有猛兽名“夕”“年”,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就出来伤人。

后来,人们发现猛兽害怕红色,害怕竹节燃烧爆裂的声响,于是每到年尾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悬挂红布,在门外燃放爆竹,吓跑猛兽,以得平安。

这种风俗古已有之,近年来却逐渐在“禁炮令”中消散。有人不解地抱怨,不放鞭炮算什么过年?

其实,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才是真正契合了人们从古至今“追求平安”的精神。

烟花虽美丽,爆竹虽喜庆,却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还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影响人们的休息。

更重要的是,许多小朋友在没有家长看管的情况下玩鞭炮,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每年都会发生几起儿童因劣质鞭炮受伤的新闻,给喜庆的节日气氛蒙上阴影。

太平盛世,山中猛兽并不存在,那便没有必要认定“放爆竹”这种形式,人为制造安全隐患了。

喝屠苏酒vs“喝酒伤身”

“春风送暖入屠苏”,和暖的春风吹入屠苏酒中,饮下杯中酒,仿佛也饮下了春天的暖意。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饮之可避瘟疫。

很显然,屠苏酒,代表了古人对于健康的向往。

古人重视礼教,大部分仪式都是从长辈开始,但喝屠苏酒是个例外: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喝。

因为古人认为: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不过,现代医学证明,酒精对于儿童的肝脏、肠胃、神经系统发育都有影响,不提倡儿童过早饮酒。

所以新时代的文明过年方式,是不逗孩子喝酒。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大人也不在团圆宴上喝酒了。

一是因为现代的医疗技术发达,古代的“瘟疫”几乎不会出现了,自然也就没有喝屠苏酒的必要了。二是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营养过剩,迈入了“三高”的行列,饮酒反而伤身。第三则是因为私家车的普及,人们外出走亲访友都要开车,为了自己、更为了马路上行人的生命安全,拒绝酒驾。

从喝酒到不喝酒,是古人与今人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不同,自然发生的转变。

贴桃符vs门神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这项风俗流传至今,分化出了贴春联和贴门神两种祈福方式。

最初的“神荼”、“郁垒”两位神灵,变成了“秦叔宝”“尉迟敬”两员大将。

简单的两个名字,变成了长长的一副对联,可以承载更多的吉庆祝福。

春联还跟我国的传统文化——书法结合在一起,一副亲手写就的春联,往往比市面上买到的更显虔诚和珍贵。

从桃木制作的桃符,到纸质的门神和春联,制作成本降低,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却始终如一。

辞旧迎新,流传有序

古人写诗,讲究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这首诗当然也不例外。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当时,宋朝面临内忧外患,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推行新法并不顺利,但王安石从不气馁。适逢新年,他看到千家万户辞旧迎新的欢腾景象,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元日》表面是在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实则是在抒发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不惧变化,辞旧迎新,这才是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新的一年即将来到,你将迎来哪些变化,又在坚持哪些梦想呢?

上一篇:厂房办公楼装修,合肥厂房装修设计合肥电子厂房办公室应该怎么装修呢
下一篇:三年级趣味故事会,小村庄里的三姑八婆故事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