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头条作者:观山湖走客(一)中国阳历起源及二十四节气研究历史必须研究历法,没有历法无以成历史。中国最早的历史书《尚书》精简而不乏天文历法记载,《史记》有专门的《历书》和《天官书》,《竹书纪年》有较系统的天文历法背景,李学勤说:“《纪年》作者通习历法,书中自尧以下年数自成系统,和后世各种年纪一样,有一定的历法学说作为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中国很早就具备先进的天文历法有关。所以,讲《中国通史》不能不讨论中国历法及其历史纪年问题。远古时候,天文历法是稳定社会秩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有了历法,天下百姓才能日有所循,才能安居乐业。远古先人夜晚仰望天空,很容易发现北极方向最亮的一颗星:北极星。北极星是指夜空中能看到、位置较稳定且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不管早晚,也不管处在什么季节,她们都始终处于天球转动的中轴上,相对其它恒星,感觉总是静止不动。但是,北极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西历前3000年,北极星是天龙座α星,一颗3.7等暗星,中国古代称右枢;西历前1000年,北极星是小熊座β星,中国称北极二,又名帝星或紫微星;隋唐时期,北极星是鹿豹座32H星,中国称北极五,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暗的北极星;从明清时期起,北极星是小熊星座α星,中国称勾陈一,2100年勾陈一将达到离北极点最近位置;4000年前后,北极星将是仙王座γ星,中国称少卫增八星。据说,北极星首创者是燧人弇yǎn兹氏,可见中国北极星观念起源很早。古人在观测北极时还发现,在北极星不远处,有明亮耀眼且位置形态相对固定的七颗星,因连线形如古代舀酒木斗之形,被称为“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始终围绕北极星旋转,北斗前沿(北斗一天枢和北斗二天璇连线)延长线永远指向北天极,北斗斗柄(北斗六开阳和北斗七瑶光连线)永远指向二十八宿星系中的斗宿星座,且与太阳回归运行有固定的季节指示关系。北斗七星每转30度正好一个时辰,合2小时。正是由于北天极星系的这些特殊特性,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有一部“北斗历法”。比如,现存最早的历法《夏小正》有“正月初昏,斗柄悬于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的记载。先秦典籍《鹖冠子•环流》亦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西历前433年左右) 漆箱盖中央的篆书“斗”字,代表北斗七星与周围二十八宿星名构成了一个中央与四周的恒星系统。正如《史记•天官书》所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但是,仅凭北极星、北斗星系不能建立详细而准确的历法系统。于是,古人重点对日地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观测。中国远古天文学家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发明了土圭日晷(guǐ)观测技术,对太阳日影运行规律进行了长期系统化观测,他们最先观测到两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是每年日影最长的日子,一个每年日影最短的日子。前者叫“日长至”,又称长至、冬至;后者叫“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至,是极、最的意思。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类来说,一年中阳光直射到地球最远点也就是南回归线,即到了冬至;直射到地球最近点也就是北回归线,即到了夏至。人们发现,通过从任意可观测的时点出发,连续观测一年又回到出发时点,便可发现一个太阳年的大致长度,连续多年观测便可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太阳年长度。比如,从“冬至”日午时出发,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逆时针运行经过一个周天,又回到开始位置,就是一个回归年。连续多次观测和记录一个回归年的累积平均时间,就是一个太阳年较为准确的长度。中国在远古时候,就通过土圭日晷观测技术,准确地观测到一个太阳年是365日还是366日,并很早就将历法年总长定为365.25日。在长期观测和历法实践中,远古历法学家通过土圭日晷观测还发现,在一个回归年中,上下半年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正好相等,他们便分别定之为“春分”日(太阳北行阳光直射赤道线)和“秋分”日(太阳南行阳光直射赤道线)。在发现了“二分二至”四个节点的重要意义后,人们很容易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段。所以,“二分二至”是古代太阳历最基础的时点构架。如果一年365天扣除5天作为公假日,如果每月45天,就会产生八月太阳历;如果每月36天,就会产生十月太阳历;如果每月30天,就会产生十二月太阳历。这是远古历法学家很容易构建的最初较为粗略的历法。在中国远古观象授时技术中,恐怕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是二十八宿星系定位和观测技术。关于二十八宿起源,天文学家陈久金说:“中国二十八宿起源于四象,四象又源于华夏民族的图腾信仰。”但从天体观象上看,二十八这个数字最初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在天球黄道和赤道带上,可供选择用作定位的明亮恒星系,只能列出二十七八个;另一因素就是月亮运动周期。古人观测发现,如果以深空恒星作为参照,自月亮上某点正对某恒星起,到下一次月亮上该点再次正对相同恒星所经历的一个恒星月平均为27.32日。那么,月亮运行一周每天所在区域基本对应存在一个恒星星系,这些星系就构成了二十七或二十八个恒星星系,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二十七宿xiù或二十八宿。这里的“宿”,有客舍、驻足停留的意思。《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曰:“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战国曾侯乙墓漆箱盖二十八宿中,将对应营、壁二宿位置写为“西萦、东萦”,“萦”乃“营”字假借。可见,二十八宿中的“西萦”、“东萦”合并为“营宿”即为二十七宿。古人用遥远的几乎固定不变的二十八宿恒星系统从观测和记录月亮(偏离度不超过黄道5°,偏离1°范围内产生日月食)开始,由近及远同时观测和记录太阳系恒星和行星运行规律(偏离度不超过黄道7°),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十八宿星系定位和观测技术,它成了中国观测和记录太阳或月亮的年、季节以及时辰(比如昏见、晨见)天象、制定历法的关键技术。赵永恒、李勇在《二十八宿的形成和演变》中按照现代岁差推算方法确定,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年代在西历前5670年左右,距今已近7700年,可见中国天文学及历法起源之早。从土圭日晷观测到二十八宿星系定位观测,中国远古历法学家建立起了人类最早的天空定位和测量技术,为历法研究和历法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观象授时时代,在二十八宿星系和太阳黄道坐标体系未完全建立以前,远古历法学家很早就抛弃了八月历或十月历,在太阳视运动轨道上,以“二分二至”时点为基础,逐渐将全年时长的24个均时点根据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特征逐一取名并定型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这就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十二月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太阳历每个历月时间长度相同,月历日数有30日或31日;每个太阳月包括一组“节气”,月首为“节”,月中为“气”,每个节气时点反映不同的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及时引导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全年时长的24个平均长度时点,所以,这种设置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就叫“平气法”。后来,天空黄道坐标体系建立以后,历法学家就用太阳周年视运动黄经位置来标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时点被固定在太阳周年视运动在360°黄道椭圆轨道平均分布的24个节点上,每两两节气之间拥有相等黄经刻度15°,而经历时间不等,即十二太阳月每月历日数在29-32日之间。这种设置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就叫“定气法”。比如大雪节气,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是黄经255°,冬至中气是黄经270°,两个节气之间相差黄经15°。中国定气法应用始于清代《时宪历》(1645年),2017年国家颁布的《农历标准》,也是定气法。比较而言,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更能准确地反映地球季节、物候、气候变化,是客观自然规律的体现;而平气法节气比定气法节气在各节气交节时点上,存在3日内不等的时间差。通过二十八宿星系定位和观测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文明观象授时的特有技术。根据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考证,中国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很早就传到西方。中国文化西传,可追溯到西周厉宣幽时期(西历前879年至前771年)。也许正是中国先进天文知识的原因,西人惊为天人,遂尊中国为“天朝”(celestial)。在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前327)以前,中国制造产品比如邛竹、川布以及丝绢等,以及中国天文知识等中国文化早已传到印度和西方。我们从古代西亚、中亚和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和历法系统与中国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其渊源关系。但是,西方包括印度,始终迷恋神话和宗教,其历法系统制订和颁行始终受宗教控制。因此,从古至今,西方的历法系统始终没有超过中国历法系统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11月30日终将中国传统历法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周髀算经》记载:“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可见,中国历算始于伏羲。据传,中国最早的伏羲历就是以太极八卦定四时八节的八月太阳历(一说是十月太阳历),如果其时已有地支纪月的话,那么伏羲历应该十二月太阳历。远古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古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有记载:“昊英氏进历于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命子英为潜龙氏,造甲历,起于甲宵,日月岁时自此而生。”可见,伏羲太阳历历元在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即所谓“甲历”。伏羲历既是甲子月历元,便是建子。另外,据南宋郑樵《通志》记载:“自伏羲至无怀,十五世,千二百六十年。”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载:“太昊伏羲氏,都陈,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畜牧,以龙纪官,作书契,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帝崩葬于陈。”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载:“包牺氏没,女娲氏作,元年辛未”。那么,依据以上资料,同时依靠(1)已知神农历元(在西历前4951年),(2)构建高精度星历表数据推排的天文历表(目前,西历前4700年前太阳二十四节气及月亮朔望高精度时刻暂未获得),(3)高精度天文软件Stellarium天象回溯技术等,即可在西历前6200年前后寻找到伏羲历元,从而获得伏羲历法准确的创始和应用年代。伏羲太阳历体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年岁历法基础,这对整个人类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和成就。中国传统阳历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历法,故其历法不存在置闰问题。二十四节气的创设和实际应用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肇始和高度,它和中国文字一样是华夏文明中最早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因为这个二十四节气阳历系统,能准确反映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自然规律,且能在什么节气准确提示人们要做什么农事活动,才使中国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农耕文化,才使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当中国二十四节气阳历系统最终形成的时候,中国历法就达到了人类最科学的历法高度,并一直持续应用到今天。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33页。陈久金,《斗转星移映神州:中国二十八宿》,海天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57页。黄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年,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路线叫作黄道,它是假设天球上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40-41页。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伏羲“帝神灵首出,开物成务,立极万世,在位一百一十有五年而崩,传十五帝,曰:女娲氏、栢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浑沌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而神农氏作。”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