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什么官职,“孤勇者屈原”...
606
2023-10-02
屈原思想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其美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的重要支撑。其美政理想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便是要求自己做到内外兼修、保持高尚的人格、修明法度、联齐抗秦和屈原心中大一统思想等主张,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屈原生活的大致时代为战国中后期,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扩大化,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得到提升,这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代。
战国时代的历史从周威烈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将近200年的历史(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代。战国开始时,除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外,还有宋、郑、卫、周、鲁等多个小国,此时的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当时的周王朝只是一个不足为奇的小国。七国逐渐强大,周边小国陆续被吞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常说战国七雄,其他的小国便忽略不计了。
当时七国的力量悬殊较大,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前期魏国称霸中原长达一百多年,魏国任用李悝进行了变法改革,使魏国的国力大增,文侯、武侯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魏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此后便出现了齐、秦两国相互对峙的局面,齐威王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国力迅速发展,逐渐与魏国征战,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便出现了齐、秦东西争霸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其蓬勃发展的思想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屈原“生死观”的思想文化渊源先秦儒家把生命视为一种现象,有关生命本体没有明显的关注,是一种“死生有命”、“重视人生”的自然生死观。对待生死“不怕死”、“为仁死”、“死后哀”,是先秦时期儒家的“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伤”的生死观,将生死上升到一种精神境界,以此求得生命的永恒。
面对生命要结束的社会现实,儒家表现出的并不是害怕,而是从容对待死亡,“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就是儒家的态度。子路向孔子请教生死问题,孔子对其回答便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是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孔子认识到“死生有命”,把有限的时间放在生的方面,放在现实社会之中,形成儒家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
屈原生死观中体现的儒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修身思想,修身最为重要的便是立德,修身思想较早提出的便是孔子,因此在《论语》中讲修身与立德的内容非常丰富。孔子十分强调道德修行要以身作则,要从自身做起,认为仁是立德的核心。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性善说”的观点,最为著名的便是“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人要做到仁、义、礼、智才能算得上是君子。修身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从修身中练就高尚的道德品格。
屈原特别注重内外在的修养,从屈原作品中可以体现,多次提到修身。在生死问题面前,屈原能够保持儒家的“舍生取义”,真正的做到了“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九章》,“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屈原在得知自己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时,便坚决的选择了沉江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其次是崇敬贤人,儒家所提倡的尧、舜、禹、汤、文王、伊尹、傅说、其子、比干等贤君形象,在屈原的作品也不只一次出现,以及屈原最后自沉结束生命与文章中追彭咸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屈原“生死观”的形成与发展屈原有异常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美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屈原的人格美内容包括儒、道、法家的部分思想,如儒家的仁德、美政、修身等追求人身价值的生命观和道家的独立、自由等不与世从俗的批判精神以及法家的改革、创新的意识。同时屈原又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立自强的品质和热爱楚国的宗族情感,体现出屈原心中的大一统的精神。屈原求索“美人”立身,君子垂范,十分重视自身的修行,一直在求索美好的品质,为其“美政”理想的实现打下基础。屈原向往和推崇“美政”,并为之付诸实践。同时也正是这种追求使得屈原洁身自好、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学者曾说过:“一种人格之所以被称为美,首先是由于这种人格具有真和善的内容,特别是善,离开善这一伦理内容,便谈不上人格美。”然而当时的楚国并不赞同屈原的观点,反对者较多,将屈原作为眼中钉、肉中刺,各个方便排斥他,屈原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投降,而是与他们进行长久的反抗,正是屈原追求人格美的体现。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需有价值和意义,在死亡面前才不会后悔,了解生命的价值是生与死的统一。而屈原选择自沉的方式结束生命就是实现了生命的最大的价值。自杀: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屈原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屈原的人生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政治理想的破灭,是屈原理性分析之后的决定。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提高生命的价值,创造美好的人生。屈原在楚国即将灭亡时,以死殉国,展现出死亡的最大价值。屈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生活,对于理想等都要求做到完美。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正道直行、忠君爱国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面对生命苦短,人生无常屈原并没有屈服命运的责难,对于人生依旧抱有希望,而最终屈原的美政理想因为当时的种种因素,最终无法实现的时候,楚国败落后,屈原所能想到的只有—死亡。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抗。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需有价值和意义,在死亡面前才不会后悔,了解生命的价值是生与死的统一。而屈原选择自沉的方式结束生命就是实现了生命的最大的价值。自杀: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屈原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屈原的人生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政治理想的破灭,是屈原理性分析之后的决定。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提高生命的价值,创造美好的人生。屈原在楚国即将灭亡时,以死殉国,展现出死亡的最大价值。屈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生活,对于理想等都要求做到完美。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正道直行、忠君爱国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面对生命苦短,人生无常屈原并没有屈服命运的责难,对于人生依旧抱有希望,而最终屈原的美政理想因为当时的种种因素,最终无法实现的时候,楚国败落后,屈原所能想到的只有—死亡。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抗。对于屈原的人生困境,是大多数士人所必然要经历的人生困境,屈原只是用自己上下求索的精神告诉后人这条路的艰辛与困苦,因此,西汉的士人们非常同情屈原的悲惨遭遇,便会出现贾谊:“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屈原。”司马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班固:“不忍浊世,自投汨罗。”杨雄:“屈子慕清,葬鱼腹兮。”都在诉说着屈原的悲剧结局。结语屈原是伟大的,不仅仅体现在其精美绝伦的作品中,更是体现在屈原的生死精神上。美好的出身背景,加上自己潜移默化的内外兼修的修身思想,使得屈原练就了高尚的品质,始终把个体的生命与楚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心中始终有着大一统的思想,因此,屈原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士人一样朝秦暮楚,随波逐流,远走他乡,最终在楚国无法避免灭亡时,只好选择自沉的方式。
屈原的精神也就成为古代士人和文人不断追求的精神文化主题,同时也使得屈原的生命观所展现出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